嬰幼兒語言發展
嬰幼兒的語言發展有其階段性,每一個階段的表現都值得父母期待!
說第1個字之前
‧3~6個月大,會發出咕咕聲,重複〝aah〞、〝ooh〞等各種母音。
‧6~10個月大,發出結合子音和母音的聲音,例如:〝mama〞、〝baba〞、〝dada〞等,但尚未將這些聲音與特定意義連結。
‧10個月大,開始藉由手勢和發出簡單的聲音表達需求,也會模仿大人的語音和語調,但還無法說出真正的字詞。
說單字
‧1歲左右,第1次說出真正的字詞,例如: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或「再見」等生活常見用詞。
‧此時以單字當成句子傳達許多意義,例如:「鞋鞋」可能表示「這是我的鞋子」,也可能表示「我要穿鞋鞋」。
發展字彙
‧12~18個月間,幼兒了解聲音與詞彙之間的關係,字彙量慢慢增加,詞彙的主題大多與身旁的人物、喜歡的食物、常見的交通工具或物品等有關。
‧18~24個月左右,字彙量會迅速成長。但因為字彙仍然受限,所以會創造新的字詞用法,例如:把名詞改成動詞。
發展句子
‧大約2歲左右,會發展合文法的簡單字句,如:媽媽抱、吃糖糖。
‧在孩子還無法說出完整句子之前,就能夠把字詞的聲音及所象徵的概念連結,但要理解抽象字詞所指稱的概念仍較困難,例如:高矮、大小。
創造豐富多元的環境
何祥如表示,孩子一出生就在學,透過感官感受環境中的每個訊息,語言教育不是等孩子會說話才開始,尤其是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,以豐富詞彙量與表達力,因此,創造一個多元的語言環境很重要。
方法1.多跟孩子對話
一個語言表達能力佳、願意開口說話的孩子,通常有個樂於表達的照顧者。照顧者運用愈多口語與孩子互動,不但讓他理解語言的運用方式與功能,更可提升其語言能力,讓他不斷串連字詞語言關係。何祥如提醒爸媽,和孩子說話時,速度要放慢,適時重複或在重要字句加重語音。
她認為,大量閱讀是增加詞彙很好的方式,不妨每天抽段時間和孩子一起讀一本書。她提醒,為孩子讀書甚至從嬰兒期就可以開始了,別以為bobo根本沒在聽,只要你說,他就會吸收。
原則2.在生活情境中學習
何祥如強調,語言的學習要有效果,就必須落實於生活情境中,最簡便也最好的方式,是爸媽在做任何事時,一邊做一邊說明自己在做什麼:「來,媽咪幫你換尿布,你先躺下來,把褲子脫下來……」或是「媽咪要煮飯囉。先用量米杯量3杯米……用水把米洗乾淨…放到電鍋煮。」孩子除了吸受大量生活情境的詞彙外,也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,甚至,也透過語言了解煮飯的過程。有時候,你會看見bobo獨自拿著小盒子,喃喃自語地假裝自己在煮飯,就是他在練習說你說過的話。
另外,爸媽展現對語言的興趣和多元使用語言很重要。何祥如舉例,在出門採買前,討論要買的物品並寫下來,到了賣場拿著字條找尋物品,讓bobo看見,語言能夠變成文字,文字又可以幫助記憶事情等。
原則3.鼓勵孩子重述生活經驗
何祥如指出,讓孩子經常講述發生在身邊,或者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,讓孩子練習從單詞的使用到句子的表達,不僅能培養幼兒語言能力,也能建立他的自信心。孩子說話時可能斷斷續續,也很難說得完整,爸媽要有耐心,不要心急,適時在孩子不知如何表達時,稍加提醒,但不要搶著把話說完,而剝奪了他練習的機會。
原則4.多聽‧多看‧多體驗
孩子的所見、所聞、所觸摸的各種體驗均可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。爸媽要多帶孩子出去玩,為孩子讀童話和圖畫書。豐富的感官經驗,讓他易於將生活發生的事與書本情境連結,語言內容自然更豐富。知道如何談自己實際看到的、感受到的事情並體會其快樂性,求知的好奇心也得到了發展。
聽CD學習語言好嗎?
何祥如認為,小時候讓孩子聽不同語言的CD,能夠刺激聽覺,但不表示他就「學到」此語言,語言的學習還是需要透過大量的互動,不是CD所能取代。
研究指出,正常嬰幼兒可學習世界上現存所有語言中的任何一種。在學習過程中,某些發音是母語不會使用的,或疏於練習而無法發出;某些發音則經過練習成為熟稔的表達工具。所以,讓孩子聽不同語言的CD,有助於培養對那個語言的熟悉感,也比較不易喪失原來具備發某些音的能力。
語言教育的4個迷思
爸媽莫不希望孩子有好的發展,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,因此,希望給他們最好的教育,但是給得多並不等於給得好、給得正確,若能避免落入常見迷思,才有辦法給予孩子最佳的教育。
迷思1.孩子較慢開口說話是不聰明
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不一,但是語言的學習速度與智商並沒有關聯,有些孩子會說話的時間很晚,但是一開始就能說較複雜的句子,在孩子開口說話前,他都在接收與準備,父母只要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即可,不必過度擔心。
但是,若語言發展速度與一般孩子差太多,爸媽還是需要注意,何祥如表示,在兒童健康手冊上有初步的判斷準則可參考,爸媽可先做初步判定。若是2足歲時,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,或是到了3歲,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,建議還是請兒科醫師診斷。
迷思2.中文不需要教
談到語言學習,許多父母會將重心放在外語的學習,認為「中文不用學就會了」。在生活環境中,說中文的確很自然,但是溝通、組織、理解、論述等能力,卻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的,需要學習與不斷累積。
何祥如提醒,對於幼小的bobo,任何學習都需要透過生活的情境、遊戲的方式,以達到效果。所以「教」中文並不是送孩子去才藝班,而是大量的和他說話、唱歌、讀書,等孩子更大一點,不妨設計一些遊戲:文字接龍、指認相似顏色、故事接龍等,以培養他使用語言的能力。
迷思.3外語愈早學愈好
許多家長聽過語言學習有「關鍵期」,何祥如解釋,第一語言(母語)的學習的確有關鍵期,嬰幼兒時期被剝奪語言學習機會的孩子,未來在語言的學習與發展上,易有難以彌補的傷害。至於在外語學習上,發音正確性的確是愈早學習,效果較佳,但是詞彙、句法等較抽象的語言結構,反而是年齡較長者較具學習優勢。
何祥如表示,語言是學習的重要媒介,在許多強調「No
Chinese(全美語)」的幼兒園中,孩子常常因為一個關鍵詞不懂,又無法以熟悉的語言發問,致使學習中斷。而且,當孩子無法以自己熟悉的語言充分表達意見、抒發情感,甚至對自己的語言感到自卑、羞愧,不但不能學好英語,也失去學習中文的關鍵期,更可能出現文化認同和人格發展上的問題。
迷思.4
英文好=競爭力佳
強調全球化的現代,許多爸媽迷信於「英文好=競爭力佳」的口號,何祥如笑著請爸媽想一想,是不是所有美國人與英語系國家的人都是「有競爭力」的人。語言是學習、思考與表達的工具,必須能夠運用才能產生效果,但當前就因不少人陷入這個迷思,使英文的學習變得很沉重,學校要求孩子在幾個月內必須背幾百或幾千個單字、多少個句型,甚至要通過各種檢定考試。於是,孩子常在各方的過度期待之下,承受過多的壓力,自然容易產生排斥英語的心理。
何祥如強調,爸媽不要被幼兒美語廣告弄得很緊張,反而忽略了什麼對孩子的未來才是真正重要的。她舉例,當bobo看見一輛車開過去時說:「car!」的孩子,思考創造力遠不如:「這輛車比我們家的大耶!」前者僅能指物,後者卻已可做事物的連結,並且比較大小了。
避免落入迷思,並從生活中營造一個好的語言學習環境,讓孩子從 0歲起,就在語文能力扎下良好根基!
~原文刊載於2008年1月號《bobo小天才雜誌》
留言列表